記者從日前召開的云南省民辦教育發展大會上了解到,過去五年,云南民辦教育系統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面對民辦教育政策重大調整,主動求變、積極應變,實現了規模合理增長,條件持續改善,質量穩步提高,特色逐步凸顯,平穩有序進入了分類登記管理新階段,已成為云南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教育質量穩步提高
產教融合如何“融”?產教融合的關鍵在于雙向賦能,產業賦能教育,教育賦能產業。云南經濟管理學院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持續加大經費投入,規范教學管理,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積極探索職普融通、科教融匯的教育教學改革,注重應用型人才培養。
“為更好地產教融合,學校與北京華晟經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校企合作組建ICT產業學院,學院下設物聯網工程(本科四年)、通信工程(本科四年)、通信技術(專科三年)3個專業。”學院院長李紅育說,學院人才聯合培養本科采用“3+1”模式運行,即產業學院的學生第一、二、三學年以公共基礎課和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學習為主,由學校完成雙方共同制訂的教學計劃,企業協助進行專業引導、專業講座等。
“除ICT產業學院,學校還與企業共建了智能制造、休閑與藝術等產業學院,校企共建本科專業4個、專科專業4個。”云南經濟管理學院校長助理焦艷軍說,學校目前還在積極籌建元宇宙產業學院、數字經濟產業學院,通過產業學院建設,促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落地,支撐應用型人才培養、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近年來,云南省民辦教育質量穩步提高,民辦職業院校通過建立行業學院等方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積極探索普職融合、“1+X”證書、現代學徒制等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努力提高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質量;各級各類民辦學校不斷加大辦學投入,改善辦學條件,加強隊伍建設,規范辦學行為,強化內涵建設,提高教育質量。民辦本科院校通過學分制改革、推進專業“增A去D”計劃等探索實踐,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民辦中小學不斷深化課堂教學改革、積極探索實踐減負新方法,創新德育工作模式和途徑,不斷滿足多樣化教育需求;學前教育著力提高保教質量,一批民辦幼兒園順利晉級升等,有效增加了學前教育資源。
黨建思政深入開展
近年來,云南省各級各類民辦學校扎實有效推進黨的組織和黨建工作全覆蓋,不斷提升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水平。
去年2月,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公布了第三批新時代高校黨建示范創建和質量創優工作遴選結果,云南工商學院建筑工程學院學生第一黨支部被評為“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
“建筑工程學院學生第一黨支部隸屬于中共云南工商學院委員會建筑工程學院黨總支,涵蓋土木工程、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建設工程管理3個專業。”建筑工程學院黨總支學生第一黨支部書記趙應先說,為助推支部黨建工作開展,黨支部嚴格黨員日常管理,嚴格執行“三會一課”等制度;構建選配一個好的帶頭人、打造一支好的黨員隊伍、制定一套好的保障制度、構建“一廊一室一展一中心”為一體的黨建文化主陣地和組織N個支部活動;打造出“匠心筑夢”等6項黨建文化特色項目。
云南工商學院黨委書記李國瓊表示,學校將進一步推動構建高質量的黨建工作體系。以圍繞中心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以一流黨建引領一流應用型大學建設為黨建工作思路,努力培養政治可靠、專業過硬、底色厚重、特色鮮明的應用型人才。
近年來,民辦高校結合自身實際創新黨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載體、手段和方法;多所民辦高校基層黨支部被列入“全國黨建工作樣板支部”建設示范點、云南省高校“一流黨建”示范黨支部;民辦中小學幼兒園通過建立實體黨支部、聯合建立功能型黨支部等形式,不斷推進黨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創新黨建工作途徑,提高黨建工作質量,完善德育工作機制,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不斷提升黨建工作信息化、科學化水平。
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近年來,云南省各級各類民辦學校以強化師德師風教育為統領、以強化執教能力為根本、以強化制度建設為保障,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不斷提高教師隊伍教育科研和創新能力,搭建教師成長平臺和通道,積極發揮機制體制優勢延攬優秀教師。云南省民辦學校專任教師數量明顯增加,年齡、學歷、學緣和職稱結構持續改善,一大批青年教師已逐步成長為教學、科研和管理骨干。民辦學校教師的業務培訓、職務聘任、表彰獎勵、科研立項等權益得到進一步保障。
云南省各州(市)、縣(區)結合實際采取有效措施扎實推進民辦學校分類登記管理改革。廣大民辦學校結合自身實際,審慎選擇法人類型,積極配合落實分類登記管理改革。云南省政府建立了民辦教育聯席會議制度,積極推進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治理、落實“雙減”政策要求、規范民辦義務教育發展、鼓勵發展職業教育、加快獨立學院轉設等。
黨的二十大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出新的部署。在新的起點上,云南民辦教育將主動融入全省教育事業發展大局,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深化教育改革為動力,研究發展規律,增強適應能力,提高教育質量,在建設教育強國強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征途上作出新的貢獻。 (記者 陳鑫龍)